“桐城文章甲天下,清代學術啟新章。”當六十多位青年學者齊聚安慶,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在仲夏的江畔古城拉開帷幕。7月11日至17日,由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與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聯袂主辦的第三屆“清代學術與桐城派”暑期研習班成功舉辦。研習班通過邀請國內頂尖學府和科研機構的12位權威專家授課、青年學者專場研討、實地尋訪考察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助力學員提升學術素養。

群賢畢至 共赴學術盛宴
中國近代文學學會會長關愛和主持開班式。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曉寧在致辭中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員在授與受之間,探尋中華文脈精髓,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躍進、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會長王子龍、安徽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魏國鋒分別致辭,表示研習班不僅是一場學術交流盛會,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重要實踐。

劉躍進以《閱讀·經典閱讀·文學經典閱讀》開啟首講,他結合自身數十年治學經驗,深入闡釋閱讀行為的理論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勇研究員以宏闊的史學眼光,將桐城派置于清史重構的宏大圖景。
深研精析 探尋學術幽微
北京大學漆永祥教授,復旦大學陳居淵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王達敏研究員、林存陽研究員,河南大學關愛和教授,南京大學徐雁平教授,安徽大學方盛良教授、盛險峰教授、江小角教授,安慶師范大學汪孔豐教授等,從清人治學方法、清學史研究范式、桐城派與顏李學派,與桐城派關系密切的重要人物如方苞、姚鼐、劉師培,重要文獻如《龍眠風雅》、重要文體如壽序文等出發,全景式深入解讀桐城派與清代文風及學術發展大脈絡,更前瞻性地提出構建“桐城學”這一嶄新的學術概念。

雛鳳清音 激揚后學才思
來自安徽大學、合肥大學、安徽省社科院的三位青年學人盧坡、任雪山、張秀玉分別分享了在桐城派文獻整理與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現場青年學員們踴躍交流,關愛和、安慶師范大學董根明教授等精彩點評,共同把桐城派研究的新方法、新課題推向深入。

閉班式上,江南大學劉雨晴、山東大學蔣銘、中國人民大學劉瑩、安徽大學張成儒作為學員代表發言,傳遞收獲的喜悅。結業證書頒發儀式環節,關愛和、盛險峰、江小角、汪孔豐以及安徽大學出版社社長劉德萍等的總結與展望,則如長輩的殷殷囑托:研習雖短,薪火長傳;青年擔綱,未來可期。

文脈尋蹤 踏訪古城遺韻
學術考察是一場皖學與桐城派尋跡之旅。從敬敷書院、安徽大學紅樓到獨秀園、兩鄧故居、安慶博物館,一步一景,皆是歷史的注腳。學員們感受著安慶與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安徽近代教育變遷、皖省文學文化的深厚關系,胸中激蕩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肩負新時代使命的澎湃決心。

這場在桐城派故里舉辦的文史哲多學科交融的清代學術思想盛會,不僅是對我校桐城派學術研究力量的一場集中檢閱與成果展示,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桐城文脈與長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厚重的過去與充滿希望的未來,讓清代學術的智慧與桐城文章的風骨,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不斷助力學校博士點立項建設和高峰培育學科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撰稿:秦威威 馮博學 攝影:許闖 鄭冰潔 紀鈺雯 劉明慧 編輯:范龍超 審核:沈志富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