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基成為“畫布”、微生物變成“顏料”、顯微鏡變成“眼睛”……近日,一堂“沉浸式”微生物科普課在安慶市宜秀區月形社區正式“開課”。生命科學學院“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的團隊成員化身為“授課教師”,將微生物科普送到社區兒童家門口。
從了解微生物畫到制作細菌手印,再到飲水挑戰,“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隊將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巧妙結合,通過講解與動手體驗的多樣化環節,讓微生物知識在孩子們的心間“落地開花”。

科學+藝術 微生物畫感藝術浪漫
“這副微生物畫的名字是‘禾下乘涼夢’……”在“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的講解下,社區小孩子緩慢“揭開”了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紗,走進了微生物的藝術世界。
團隊成員表示,“禾下乘涼夢”這幅微生物畫運用了不同菌種的微生物,色彩較為鮮艷,易于吸引小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們想借這副微生物畫在引導孩子了解微生物的同時,幫助孩子們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團隊以微生物畫為載體,輔之以生活化的語言講解,一點點帶領孩子們了解著微生物誕生、發展的過程。
“我很喜歡今天的這節課,這和我平時畫畫的感受完全不一樣。”課后,一位孩子興致勃勃地跟團隊成員分享著自己的課堂收獲。他表示,這堂微生物課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他在課堂上了解、接觸了微生物,“我還用微生物畫了一副畫”。

科學+衛生 “細菌手印”養生活習慣
一雙手上的細菌有多少?如果洗手方法不正確的話,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的團隊成員通過“細菌手印”實驗給出了答案,進一步引導社區兒童認識生活中存在的微生物,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從日常生活入手,團隊成員通過列舉身邊事物,一步步帶領孩子們發現身邊存在的微生物。借助3D打印模型教具及相關動畫視頻,團隊成員輔之以講解,讓小孩子們在“視聽盛宴”中了解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從而知道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與“過”。
仔細洗手、留下手印,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小孩子們紛紛在培養皿上留下了自己洗手前后的手印。團隊成員介紹,孩子們可以通過對比觀察培養皿中洗手前洗手后的細菌菌落變化,明白“勤洗手,愛衛生”的重要性,從而了解七步洗手法和世界洗手日,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這次課程真的太有意義了!”學生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自從上課回來后,每天都要反復溫習好幾遍洗手流程。“現在洗手可認真了,有時候還會教我們正確的洗手方法。”

科學+健康 “細胞保衛戰”明飲水重要
選取顏色、塑形擺放、粘合檢驗,在孩子們手中,一個個簡易的植物細胞模型漸漸成形。此外,他們還進行分組合作,一同制作完成了洋蔥鱗葉外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為什么超市工作人員要給蔬菜瓜果進行噴水呢?”團隊成員以超市員工在蔬菜上噴水現象為例,引導小孩子思考水對植物、人體的好處。據了解,“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考慮到夏天天氣炎熱,相較于純凈水,小孩子更喜歡喝各種飲料,特地開展了這次“細胞保衛站”活動。“飲料不利于身體健康,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水量”。
“吸水可以使細胞不會縮小,能夠保持圓潤的形態”“我們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所以我們也要經常喝水。”……團隊成員結合植物細胞模型,用生活化語言為孩子們講解植物失水與吸水的科學奧秘,鍛煉鍛煉孩子們的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月形社區負責人表示,“微熠”微生物科普教育團開展的課程讓學生們收獲頗豐。從微生物到細胞,團隊選取的教學素材貼近生活實際,用身邊事物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探索更多合作領域,力爭以校地合作的真成效推動科普教育的新發展,真正讓學生了解科普,讓科普走近學生。”
“作為大學生,我們希望可以把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投入社會實踐當中,為科教興國貢獻微薄之力。”團隊成員陳景婷表示,此次微生物科普課程主要結合大健康的時代背景來進行設計,旨在讓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微生物,培養科學素養,增強健康意識。(撰稿:方艷君 攝影:陳景婷 編輯:江偉 審核:張輝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