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外國語學院于E樓320教室開展“世界艾滋病日”主題教育宣講活動,學院主持隊成員進行宣講,近百名同學到會聆聽。

防“艾”公益宣傳片播放、真實案例分析講解、知識競答宣傳……結合PPT放映及圖片展示,宣講團成員從艾滋病介紹及其預防、艾滋病病后注意事項、如何抵制對艾滋病人偏見以及防艾知識競答四個方面展開,全面系統地為在場學生介紹了艾滋病基本情況并針對具體案例提出預防措施及病后護理方法等,進一步加強艾滋病知識宣傳力度,提升學生防范意識。
通過防艾視頻播放,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2023(5)班的紀雅文直觀地展示了艾滋病的致病機理及潛伏時間。“艾滋病的疾病癥狀分為急性期、無癥狀期以及病期,病毒在人體內潛伏期長達9年,它會大量破壞人體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紀雅文指出,只有通過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體內的一些體液才可能被感染,普通接觸不會造成病毒傳播。她強調,預防艾滋病毒要避免注射器感染,避免接觸感染源,定期進行HIV檢測等。
從艾滋病病后護理方法出發,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2023(9)班的劉玉柱為在場學生介紹了艾滋病病后注意事項,并分享了其對“艾”人看法,有效抵制偏見,減少有色眼鏡。“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多食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在劉玉柱看來,艾滋病并不遙遠,每人都應該放下心中戒備和歧視,用實際行動去呼吁理解艾滋病患者,用知識幫助更多人免受艾滋病的傳染和入侵。“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的偏見,我們應盡所能的為‘艾’發聲,抵制歧視。”
“艾滋病傳播主要有哪些途徑?”“哪些人群屬于感染的高危人群?”……知識競答環節,學生們接連舉手搶答。“主題宣講是一個宣傳艾滋知識的有效途徑,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防艾意識,傳播艾滋病知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保護能力。”多次搶答成功,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2023(7)班的張敏雪表示,艾滋病毒不會通過普通皮膚接觸傳播,而艾滋病人卻往往因為身染病毒而受到歧視,成為弱勢群體,如果大家能夠更加了解艾滋知識,生活中會少許多偏見。

此次主題宣講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展示了艾滋病具體內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和最大程度減少感染艾滋病危險行為的發生,推動學院艾滋病知識教育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及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撰稿:學生記者 屠西穎 攝影:學生記者 姜英杰 編輯:江偉 審核:何媛君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