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參觀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近日,傳媒學院外宣與市場營銷團隊走進桐城市唐灣鎮大塘村,在調研中感受鄉村文化,在實踐中助力鄉村振興。
產銷兩旺 家庭作坊爭做“生力軍”
在村支部干部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了解到,這個位于桐城市西部山區的鄉村,在鄉村振興政策下獲得了發展機遇。實踐團隊希望通過調研,制定適合大塘村發展的宣傳計劃。
實踐團隊走訪了大塘村的油坊。油坊老板表示,他希望能給村民提供工作,并保證他們的日常需求。團隊成員也參與了榨油工作,深入了解了鄉村產業。
團隊前往大塘村的豬鬃加工家庭作坊。這個特色產業離不開村民姚白玉的帶領。姚白玉表示,盡管收入不多,但對于農婦來說是一種雙贏的事情。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還了解到大塘村支部為鄉村經濟發展采取了幾項舉措,包括因地制宜發展家庭作坊、發揮能人作用、提出新思路等。
“家庭作坊是了解大塘村發展的重要環節。它以較低的成本為村民提供工作機會,增加收入,同時具有靈活性,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贝逯Р繒浲鮿P表示。通過此次實地走訪,實踐團隊對大塘村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計劃通過后續宣傳工作為其發展帶來機會。
景氣向上 農業發展筑牢“壓艙石”
實踐團成員前往大塘村茶園,了解鄉村振興的綠色力量。他們參觀了茶園并親身體驗了茶葉采摘過程。茶農告訴隊員,大塘村的茶園采用有機種植和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致力于打造綠色、健康的茶葉產品。通過這次實踐,隊員們認識到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還包括生態文明建設。
大塘村村支部近年來建設了生態優質茶園,并加強茶旅融合,同時注重品牌建設和宣傳,提升茶葉品牌美譽度。通過努力,大塘村正在朝著更加美麗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此外,實踐團成員也積極參與到種植業當中。他們深入農田,拍攝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長情況。團隊成員提出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與電商進行融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想法,并借鑒有機大米的成功經驗,對農產品進行整體定位、包裝和宣傳。

通過實地參觀和參與農耕活動,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農耕文化的魅力和農民的辛勤努力。隊員們表示將把“綠色”鄉村振興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為綠色、美麗的鄉村發展貢獻力量。
初心如攀 紅色文化激活“源動力”
實踐團成員一行來到了望獅嶺,該地是中共桐懷潛第一次黨代會舊址的所在地。紀念館外的石墻上掛著多面紅旗,石碑上刻著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大字醒目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深刻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終身課題。團隊成員秦悅晗表示:“紅旗飄揚令人敬畏,站在革命遺址面前,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呼喚,感受到英烈們無私奉獻的精神?!?/p>
跟隨村支部干部的腳步,實踐團成員進入了展廳內部,展廳內記錄了革命志士和英雄群體的感人事跡,再現了桐城人民為革命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團隊成員們認真參觀了文化墻上記載的革命斗爭史,觀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圖片和留存的紅色文物,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堅持革命事業的決心與智慧。

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齊汪林生動地講述了革命烈士們的故事,使實踐團成員更加了解了這些英勇犧牲的先輩。“桐城有很多英雄人物,他們為民族解放、桐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睂嵺`團成員徐佳表示,通過參觀舊址,他進一步了解了許多為國家和民族奉獻的烈士,他表示將繼承先烈的精神,并努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凱表示:“如今,英雄們雖然已經離去,但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精神。作為光榮的共產黨員,我將時刻銘記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熔鑄的精神豐碑,希望能推廣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眳⒂^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表示受益匪淺。他們將通過宣傳工作,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具有深厚革命文化底蘊的地方。
接團隊將繼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唐灣鎮的革命歷史,提出新的可行性方案,為傳承與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決打好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牛鼻子。”家庭作坊、農業發展和紅色文化的結合,無疑為大塘村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團隊后續將深入走訪調研,挖掘整理當地特色產業及文化,讓當地資源“活”起來,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撰稿、攝影:徐冉冉 編輯:江偉 審核:張萬茂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