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所需樣式剪制紙模,合并四股絲線細密纏繞,巧手舞動間,一枚包含三片松葉的松針纏花胸針出現在制作者手中。10月11日,體美勞融合輔導員創新團隊組織“栩栩如生”非遺纏花工藝俱樂部開展指尖非遺藝術進學生社區活動,此次活動共有50余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學生齊聚一堂,參觀并體驗非遺纏花的制作工藝。
秀麗柔美的發簪、古樸典雅的發梳、光澤瑩潤的發釵……在窗外陽光的照射下,桌上18件纏花制品的絲線呈現出柔和的色彩,學生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道美輪美奐的“非遺風景線”。伴隨著危思琦的介紹,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在俱樂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試戴發簪,體驗古韻盤發。
“松針的制作在纏花中比較基礎,最主要的是要起好頭。首先,我們要先取一根絲線,將其分為四股合并……”來自非遺纏花俱樂部的“小老師”、小學教育專業2022(3)班的危思琦自入部以來,多次在校園內及安慶市小學校園推廣非遺纏花技藝。這一次,她同樣將纏花的制作技巧“傾囊相授”。在危思琦的教學與幫助下,此前并未接觸過纏花工藝的學生最終也纏出了心儀的纏花制品。
“我的手有些笨,平時很少做手工,但精美的纏花制品喚起了我對手工的興趣。”感嘆于幾股等長絲線就能纏出精美的發簪,小學教育專業2022(3)班的閆語桐決定挑戰手工纏花。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制作,閆宇桐向朋友“吐槽”纏松針最難的環節的是起頭、收尾與組裝松葉,但最終的成品讓她成就感滿滿。“如果有下一次機會,我想嘗試做一枚銀杏葉胸針。”
作為朋友們公認的“手工達人”,學前教育專業2023(2)班的馮蘭蘭經常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粘土、紙藝等手工制品。在班級群看到活動通知后,她立刻報名參與,期待體驗富有中國古韻的纏花工藝。在制作過程中,一向擅長手工制作的馮蘭蘭卻犯了難,“纏花的絲線不太好處理,不容易纏均勻。”反復嘗試后,一枚墜有三枚松葉和平安扣的胸針“誕生”了,馮蘭蘭記錄下了這枚小巧精致的“手工牌”纏花胸針。
體美勞融合輔導員創新團隊通過此次非遺文化進學生社區也是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有更多的學生了解并體悟非遺纏花的獨特美學,在欣賞和制作纏花的過程中愛上中國傳統非遺文化。(撰稿:學生記者 羅佳琦 攝影:虞欣 編輯:江偉 審核:夏斐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