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百年采茶調,衣襟總帶黃梅香……近日,數理學院“黃梅戲曲,有聲有色”文化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在悠悠戲腔的伴隨下沿尋黃梅戲發展脈絡,感受其深厚的歷史底蘊。
回望發展歷程 了解戲曲文化
黃梅戲從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發展成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安慶是它起源并壯大的地區,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收藏著豐富的黃梅戲相關資料,館內的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發展歷程為主線,分“戲源篇”“戲脈篇”“戲彩篇”“戲品篇”“戲建篇”五個部分。通過聆聽館內講解員的介紹與觀看各類展品,團隊成員對黃梅戲從初期的民間小戲到新中國成立后登上大雅之堂,再到走出國門斬獲多個獎項的歷程有了大致的認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館內的電子屏幕上隨機播放著黃梅戲經典曲目,這些由丁永泉、嚴鳳英、韓再芬等藝術大師們表演的作品,留給人們的是深藏其中的戲曲文化。

走進歷史文物 感受戲曲韻味
如意形枕面、鏤刻的戲曲人物、生動的表演舞臺場景……青釉如意形鏤空人物枕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有深厚的社會價值,它的存在說明了安慶地區的戲曲文化在元代就已經非常盛行了。黃梅戲除了歷史悠久外,它也是一門具有儀式感的藝術形式,在清代,黃梅戲班社在拜師學藝、聚班結社、開戲封箱時都會舉行儀式,戲神閣正是黃梅戲班舉行“鋪堂”(拜“祖師爺”)儀式時最為重要的一件道具。戲神閣上的松鼠、鳳凰以及二十四路戲神的標志都蘊含著吉祥的寓意,寄托了戲曲表演者們希望戲曲發展能夠源遠流長的愿景。

堅持守正創新 傳承戲曲精神
“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是需要守正創新的。” 安慶博物館團委書記、開放社教部副主任陳恒這樣說到,博物館也突破固有的方式,除了收藏與展示形式各類的唱本文獻資料以及文物典藏外,線上也開設了專門的公眾號,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戲曲知識。為了讓黃梅戲真正走到人們心中,博物館內建有仿古戲臺以及卡拉OK形式的黃梅閣,在這里不僅能聽、能看、還能唱出來,既豐富了體驗感也激發了人們對黃梅戲的濃厚興趣。陳恒認為,只有讓黃梅戲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了解進而喜歡,才能助力其傳承與發展。

黃梅戲是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在我的印象中,無論是垂髻小兒還是耄耋老人,似乎都會哼唱幾句黃梅戲。” 此次的實踐活動讓團隊隊長、應用統計學專業2022(1)班黃杭婧有很多感觸,“更是讓我明白了黃梅戲為什么這么深入人心以及它獨特的魅力。”在這場黃梅戲之旅中,成員們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精彩碰撞,贊嘆黃梅戲的源遠流長與生生不息,也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唱響黃梅戲有著自己的擔當與責任。(撰稿:汪洋 攝影:李新宇 編輯:江偉 審核:彭芳珍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