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臘肉、福建傳統游神活動、安徽銅陵非遺板凳龍表演……3月5日,傳媒學院2023級新聞傳播學類專業7、8班舉辦“家鄉民俗美食分享秀”,學生們以家鄉所在地為組隊依據,通過自制短視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20余個地級市的年俗風情。
據悉,為更好地彰顯家鄉魅力,學生們在春節期間便已著手準備拍攝素材。分享會上,學生們通過鏡頭講述家鄉的故事,分享從小到大的過年記憶。或包餃子,或炸年貨,或煮鮮米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年俗和美味。

“窯雞是廣西人過年必備的美食,很有地方特色。”大年初四,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傳播學類專業2023(7)班的戴媚媚和家人共同制作窯雞。從腌制雞肉到建土窯、燒泥塊,整個過程前后花費了5個多小時。“在廣西,窯雞是家庭團圓的象征,與家人一起制作窯雞更是快速增進情感的交流方式。”
除了美食,家鄉的過年習俗也是學生們關注的焦點。來自安徽省銅陵縣、新聞傳播學類專業2023(8)班的王欣宇介紹,在徽州的各種舞龍形式中,板凳龍堪稱一絕。“板凳龍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團結精神的象征。”王欣宇回憶,每逢佳節或重大節日,各家都會搬出自己的那一節板凳,在空地上連成一條完整的龍,此謂“接龍”,寓意著來年四季平安、五谷豐登。

高大的神將在村民的簇擁中走街串巷,舞龍、舞獅的隊伍緊跟其后。以“游神”為主,新聞傳播學類專業2023(8)班的曾亦銘通過自己拍攝的“游神”畫面,向大家介紹福建的民俗文化。“游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進行的一種民俗活動,寄托了村民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消災辟邪等新年愿望和期盼。”
“學生們的記錄工作,不僅為他們自己留下了寶貴的回憶,也為更多人提供了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輔導員張萬茂表示,從學生的鏡頭下,大家可以看到,盡管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但許多傳統習俗和美食仍然在家鄉得到了傳承和發揚。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家鄉情感的一種寄托。(撰稿:學生記者 李平 攝影:學生記者 孫佳欣 編輯:江偉 審核:張萬茂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