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術學院青?行知“美育‘童’行”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立足學科專業特色,將紅色文化與藝術相結合,開設系列暑期藝術課堂,帶領社區近30余名兒童感悟藝術魅力,傳承紅色基因和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將紅色文化融入藝術課堂,并帶領孩子們共同創作,幫助孩子們在藝術熏陶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團隊負責人、動畫專業2021級的汪潤介紹,此次暑期實踐活動將美育育人理念與紅色革命文化相結合,面向社區兒童開展手工、墻繪、粘土等多種主題課堂,通過講述紅色經典故事和藝術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藝術素養。
繪制模型、穿針引線、剪貼裝飾……在成員們的指導下,孩子們正制作著“紅軍包”。“小小的紅軍包,卻承載了許多先烈們的光榮事跡,它象征著祖國的繁榮與歷史。”設計學類專業2022(5)班的邵墨凡正一邊演示,一邊講述“紅軍包”背后的意義。她表示,帶領孩子們共同制作“紅軍包”,讓孩子們在一針一線中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血汗換來的,我們要將先輩們的紅色精神傳遞下去。”美術學專業2022(5)班的趙成亮結合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向孩子們講述了中國近現代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動畫形式展現更能吸引孩子們,讓他們更加真實地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他表示,紅色精神的傳承意義重大,今后自己也將積極結合專業知識,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時代活力。
“看我做的紅軍包!”“我用粘土捏了國旗”……形式多樣的藝術課堂為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孩子們紛紛參與其中。“我長大想當宇航員,所以我捏了一個航天飛機。”心中一直有個“航天夢”的陳杜仲小朋友在聽完成員們的講解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夢想,他表示,自己要學習紅軍戰士的精神,不斷努力奮斗。
據悉,青?行知“美育‘童’行”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功入選2023年“圓夢工程”服務農村未成年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志愿服務團,將紅色基因融入藝術課堂,為農村、社區的孩子們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藝術體驗,后續團隊還將繼續開展此類活動,不斷創新藝術形式,充分發揮美育育人功能,培養孩子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帶領孩子們共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撰稿:余勝蘭 攝影:樊樂 編輯:江偉 審核:金忠良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