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宜人的四月,溫室大棚迎來了一批新的造訪者,百余盆盆栽將在這里生根發(fā)芽、茁壯生長。4月17日,生命科學學院開展“‘植’此青綠”大棚種植活動,60余名學生奔走于土堆與水源間,在栽種盆中種下多肉植物與水仙種球。
“景天科、仙人掌科與番杏科是多肉植物中常見的三科,今天氣溫大約在20度左右,十分適宜景天科多肉生長。”種植開始前,指導老師翟偉向學生們科普多肉植物的常見科屬與生長習性。此外,活動負責人、生態(tài)學專業(yè)2022級的方檉承將多肉與水仙的種植方式“傾囊相授”,棚內有十余名工作人員在旁輔助種植,提醒學生們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
鏟取適量培養(yǎng)土、接取足量清水灌溉、將姓名寫下貼在盆身……在“流水線”式的種植流程中,一盆盆嶄新的盆栽整齊排列在大棚內的置物架上,靜待生長開花。“春季為生長季,要灌滿足夠的水。被子植物的根系對溫度感知敏感,夏季不能澆水。”種植期間,翟偉向學生們分享著春夏灌水的經驗。

領取種球,取土灌水,擦干盆身后,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2023(1)班的許冉冉在栽種盆上貼上了寫有種植日期與自己姓名的貼紙。“我之前在家中經常和父母一同種植花卉,但這是我第一次在學校參與種植類實踐活動,在老師的講解中才知道水仙不是只有水培一種方式。”許冉冉感嘆,此次活動增強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對種植的興趣也在實踐中愈發(fā)濃厚。

“‘植’此青綠”種植活動讓參與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種植與勞動的樂趣,早在半個月前,方檉承便著手準備所需物品,并邀請指導老師為學生耐心講解。面對被盆栽“塞”得滿滿當當?shù)闹梦锛埽瑢W生們紛紛拿出手機在盆栽前打卡,記錄下親手種植的珍貴瞬間。

此次大棚種植活動是學院勞動教育中勞有所“創(chuàng)”系列活動之一,在保留傳統(tǒng)勞動教育課的實踐元素之余,通過趣味實踐活動的方式,將勞動的種子深植于青年學子心中,引導學生在勞動創(chuàng)造中發(fā)現(xiàn)自然美,在親身實踐中成為“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的時代新人。(撰稿:王欣宇 羅佳琦 攝影:曹培貴 尹昌丹 編輯:江偉 審核:張輝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