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美術學院與安慶市大觀區科協、宜秀區社區科普大學、安慶市卓爾社工共同開展“大手牽小手,快樂共成長”——“戲曲非遺”手繪風箏公益志愿活動,學院40余名學生志愿者齊聚操場,“一對一”帶領小朋友們共同在風箏上繪就戲曲元素、了解非遺文化。
多色水彩筆勾繪出盔頭形狀,淺色軟筆描繪臉部輪廓,寥寥幾筆間,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簡筆武旦形象便誕生了。“我和小朋友一起瀏覽了很多戲曲元素的簡筆畫,最終達成一致,選擇了武旦這一形象進行繪制。”美術學專業2023(4)班的吳淑文表示,在她心中,武旦是一個代表了女性英勇和堅毅品質的形象,希望自己與小女孩未來在面對生活與學業上的困難時,都能夠堅韌向上、不屈不撓。

“在京劇臉譜中,紅色通常代表忠誠和勇敢,黑色代表正直和無私……”在風箏繪制的過程中,設計學類專業2023(2)班的湯曼曼化身“小老師”,俯身告訴小朋友臉譜的繪畫要點,并為他們講解不同顏色臉譜的寓意。她表示,活動剛開始招募志愿者時她便第一時間報名參與,期待能夠利用專業優勢為小朋友和非遺文化間筑造“橋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戲曲文化走向小朋友心間。
寓意豐富的臉譜、華麗斑斕的戲服、精細考究的刀槍劍戟……在畫筆起落間,這些構成了戲曲文化的典型元素在風箏上一一浮現。用力拉動風箏向空中拋去,松手奮力奔跑,時松時緊拉扯細線,小朋友們在志愿者的協助下不時地調整放飛風箏的角度和力度。迎著勁風,39只風箏一個接著一個在藍天中旋轉、翻滾。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拉著風箏線奔跑時,一年級的章果小聲念著上學新學的詩句。她表示,自己今天在了解了各個顏色臉譜的同時還學會了放風箏的技巧,她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分享新學習的知識和這份喜悅。“希望我下次還能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玩,跟著他們學會更多的本領。”
此次志愿活動形式新穎,小朋友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升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審美情趣,活動充分發揮了在校大學生的專業特色,提升了志愿服務的內涵,青年學生也在實踐中增強了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在服務和回饋社會中提升綜合素質、踐行教育使命、承擔青年責任。(撰稿:學生記者 王忠妮 羅佳琦 攝影:學生記者 陶若熙 董依晴 編輯:江偉 審核:金忠良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