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美術學院在學院學術報告廳開展“自然的印記·借光行動”——“藍曬植物拓印”手工公益志愿活動,一群學生志愿者帶著44位小朋友,以樹葉為素材,利用藍曬與拓印技藝,在純色帆布包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活動負責人、美術學專業2022(2)班的劉心悅在課余時經常思索著這些問題:“7歲左右的小朋友動手能力怎么樣?”“如何將藍曬工藝的原理給他們講清楚?”。她將與學院11名學生志愿者協作開展藍曬與拓印技藝的科普實踐“小課堂”,帶著來自安慶市區的44名小學生一同感受陽光慢速顯影的“魔法”。
“在日常的學習中,你們了解到陽光有什么作用?在今天的活動中,陽光又扮演著什么角色?”劉心悅以幾個提問拉開了“借光行動”的序幕,在學生們的答復中,她順勢引出藍曬工藝的原理,即利用鐵鹽的感光特性,通過紫外線照射使感光液中的鐵鹽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藍色的影像。在初步了解藍曬工藝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后,44名小學生4人一組,由志愿者分別進行小組教學。
將檸檬酸鐵銨溶液和鐵氰化鉀溶液按比例配置好,用溶液涂滿帆布包的正面,挑選喜歡的樹葉與花瓣固定在帆布包表面,在美術學專業2023(2)班的周慧的幫助下,第二組的四位小朋友順利完成了晾曬前的幾個步驟。“藍曬工藝步驟繁瑣,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孩子們在過程中都很配合,作品搭配富有創意。”周慧表示,這是她首次一人帶著四位年齡較小的兒童制作手工,小朋友們的配合讓她感到十分驚喜。
前置步驟處理完成后,志愿者們組織各組成員將帆布包統一放置在學院旁邊的草坪上進行晾曬。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的輪廓逐漸在帆布包表面顯現,獨一無二的影像便被留存在布料上。在晾曬完成后,為給手工帆布包增添更多的色彩,小朋友們跟隨志愿者學習拓印技術,將植物的色彩與形狀印在帆布包的另一面。
在植物拓印環節,志愿者們提前將植物放入明礬水中浸泡,以便后續的拓印。梅琪杭小朋友發動巧思,創意性地將精心挑選的紅樹葉等植物擺放成雪花的形狀。經過五分鐘的仔細敲打,一片色彩絢麗的“植物雪花”便出現在布料表面。“這一面采用了藍曬工藝,另一面采用了拓印技術,今天我是大自然的攝影師。”梅琪杭舉起手中的帆布包向帶隊老師和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讓傳統技藝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保護方式。”美術學院副院長蘇志巖表示,此次活動為學院學生與參與兒童提供了接觸非遺、感受非遺的契機,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年輕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讓非遺文化被更多人“看見”,讓美育在潛移默化中浸潤人心。(撰稿:學生記者 王欣宇 羅佳琦 攝影:學生記者 陶若熙 董依晴 編輯:江偉 審核:金忠良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