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一詞最早出現于北宋宋祁的詩詞中,‘寶幡雙帖燕,彩樹對纏花’?!敝髦v人、資源環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2022(3)班的鄭媛說。7月10日,“青·行知”體育學院“星火接力,丹心筑夢”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銅陵市樅陽縣黃鎮圖書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纏花為主題,帶領樅陽縣圖書館2024暑期托管班近30余名孩子感受指尖繞出的“中式浪漫”——纏花的魅力。
得知小朋友們之前并未了解過纏花作品后,團隊負責人、體育教育專業2022(3)班的胡志豪特意帶領團隊成員們在進行纏花知識講解前向小朋友們近距離展示了纏花作品。談及活動開展的初衷,胡志豪笑著說:“因為我之前在學校的纏花俱樂部學習過,加深對纏花藝術的了解后,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去弘揚纏花藝術?!彼蜗蟮孛枋鼋逃褪且欢湓仆苿恿硪欢湓疲拔覀兒芨吲d成為孩子們的一朵云。”

鄭媛主要從纏花簡介、起源發展、纏花工藝和纏花傳承四個部分向小朋友們講述纏花的“故事”。在講到纏花工藝時,以便接下來小朋友們能順利參與纏花制作過程,她詳細說明了用乳膠粘住銅絲與卡紙和纏線時的注意事項。在纏花知識科普階段的最后,鄭媛向小朋友們強調纏花并不局限于古代發簪一種用途,它正在更多地和當代時尚元素碰撞,散發著新的魅力。
“纏線的時候要盡量把線捋順,再慢慢地將絲線繞滿卡紙……”進入制作纏花的階段,團隊成員們紛紛化身“小老師”,幫助小朋友們取出等量的銅線和絲線,并手把手教授纏花的制作流程?!袄蠋?,我的線怎么理不順了?”“老師,我的線中間怎么有縫隙?”“老師,我不知道最后怎么把線固定!”……在遇到制作難題時,小朋友們不斷呼叫“小老師”們進行指導。

活動吸引了不少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托管班小朋友汪辰的母親見此情景,嘗試拿起絲線在旁邊耐心聽“小老師”講解方法,并開始嘗試制作。“以后我會積極報名相關活動,讓孩子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她說。
纏花工藝看似簡單,卻融合了繪畫紙藝編織等多種工藝。此次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了托管班兒童的手力、眼力、腦力,發掘了兒童的創造潛力。體育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將非遺纏花“送”進黃鎮圖書館,在托管班兒童的心中扎根生長,培育兒童成為非遺纏花藝術新一代的繼承者、傳承者、弘揚者。(撰稿:學生記者 夏蕓 馬雨揚 攝影:學生記者 夏蕓 王優菲 編輯:江偉 審核:王瑋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