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源環境學院“自然教育助力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江蘇省常熟市開展“三下鄉”活動,9名團隊成員在實踐探索中深化對自然教育的了解與認識,促進自然教育課程發展。
“在當前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自然教育在培養孩子環境意識和保護意識以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南京大學生態研究院科普宣教部部長何旖雯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她表示,通過自然教育,學生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從而更好地保護自然。

從查詢資料、提前踩線、實地考察等方面入手,何旖雯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高效開展自然教育課程方法。她指出,開展自然教育課程需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線上查閱當地習俗、物種資料,線下前往課程開設點進行實地考察,提前熟悉并了解場地。“自然教育課程存在大量同質化問題,可將非遺與自然結合,深入挖掘非遺文化中的自然元素,進一步發展自然教育課程。”何旖雯說。
“去除外來入侵物種在自然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極大程度保護本土自然資源。”談話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在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團隊指導教師萬安的帶領下,前往南湖公園進行去除“加拿大一枝黃花”志愿活動。
萬安向學生講解了“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特征、危害性以及流入中國過程等相關知識。“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較強,根深植地下,去除過程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簡單。”團隊隊長、環境工程專業2022(1)班的程健平與團隊成員戴著手套,“奮戰”在拔除入侵物種“一線”。他介紹,遇到花朵根部斷裂情況,他們必須用手刨開土壤,將掩埋在土壤中的根系去除,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入侵危害物種繁殖。
此后,實踐團成員前往淮南教育機構開展了自然教育科普課程活動。“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惡魔之花’——加拿大一枝黃花,它被我國列入了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2023(2)班的楊夢怡向學生們介紹。在楊夢怡的科普下,學生們了解了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外形和危害。她指出,希望此次宣講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外侵危害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危害,提高他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警戒性。

“自然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它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豐富課程設置,提高學生課堂效率。”程健平表示,未來團隊成員將繼續進行自然資源探索,積極挖掘自然元素,開發更優質的自然教育課程。(撰稿:學生記者 徐海霞 屠西穎 攝影:張麗萍 楊夢怡 編輯:江偉 審核:黃建平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