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陸軍,先在炮兵部隊當炮兵,后來在志愿軍鐵道工程十一師三十一團二營六連服役。”“我是鐵道兵,在部隊里面負責維修大橋鐵道,維持正常物資運輸。”“我是文書工作人員,負責記錄戰斗情況、起草戰報、處理各種軍事文件等工作。”7月中旬,傳媒學院“紅星引航,薪火相承”抗美援朝精神傳承調研團根據100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回憶,將他們的事跡整理記錄,編訂成冊。
采訪抗美援朝老兵、拍攝相關短視頻、核對錄音細節……團隊負責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022級的惠有為介紹,兩年來,團隊以安徽省大別山地區參與抗美援朝的老兵為主要對象,先后走進了潛山、岳西、金寨等14個縣區。通過“采訪+視頻”的形式,團隊以數字化的傳播手段將老兵們的回憶“定格”。
“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深刻的紅色教育,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團隊成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022級的孟晨曦表示。她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幫助青年學子深刻地理解歷史,感受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如何將100名老一輩革命者的事跡編撰成書?圍繞這個問題,團隊成員多次開會討論,通過與老師交流、上網查詢資料等多種方式,逐步將編書的工作明晰落實。“在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我詳細了解了老兵們的英勇事跡,他們身上的精神值得我們銘記。”廣播電視學專業2022(2)班的劉若天感嘆到。
確定書籍主題、撰寫書籍內容、設計書籍封面……目前,這本書的編撰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團隊成員致力于在整理采訪資料的基礎上,精心構思書籍結構,力求在保證內容真實性的同時,也能帶給讀者情感上的共鳴。“期待這本書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與大家見面,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抗美援朝的那段歷史,感受那份英雄主義的力量。”團隊成員、廣播電視學專業2022(2)班的李武表示。(撰稿:學生記者 李平 攝影:高曉天 李武 編輯:江偉 審核:張萬茂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