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師范大學定點幫扶的太湖縣西沖村村民委員會門前,村中孩子與基層干部齊坐在石階上,觀看一場獨特的岳西鼓書表演。近日,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舞動青春·志愿家鄉”暑期社會實踐團與岳西鼓書非遺表演攜手進入太湖縣西沖村,為村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清晨五點,大別山區腹地的岳西縣天還蒙蒙亮,劉純松和徒弟趙江受村委會和實踐團聯合邀請,驅車300里山路趕來西沖村。“劉純松爺爺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岳西鼓書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在來時路上偶然了解到這一傳統藝術。”實踐團隊長、表演(體育藝術表演方向)專業2022(3)班唐麗妍提前兩天聯系村委會,邀請劉純松來村上為村民展示岳西鼓書,她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希望通過岳西鼓書這一藝術形式激活鄉村的文化活力,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天生萬物總是和,萬物祥和幸福多……”支好鼓架劉純松便“粉墨登場”,他右手拿鼓槌,左手持壓板,花鼓頭唱腔與富有節奏的鼓聲相互映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靜一動,喜怒哀樂盡在淳樸的唱詞之中。“我所表演的是《和氣歌》,歌詞所表達的是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美好期望。”劉純松向在場的孩子和干部介紹他所帶來的唱腔內容,他表示,希望通過鼓書表演祝愿西沖村天和風雨順,地和五谷豐,人和百業旺,家和萬事興。
一曲《和氣歌》唱罷,坐在石板臺階上的孩子送上陣陣掌聲。觀看過程中,15歲的朱博文雙手環抱自己的膝蓋,身體前傾,目光緊緊追隨劉純松手上的動作。“第一次觀看大鼓書表演,我被扁鼓圓潤而又富有力量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朱李恒表示,他想像非遺傳承人劉純松一樣,將岳西鼓書在田頭地邊,農家小院中傳承下去。

“除了花鼓頭唱腔,岳西大鼓還包含流水、哀訴、威風、詩文、道仙、陰司這六種唱腔。”表演結束后,劉純松在一間小屋內向實踐團成員詳細介紹了岳西花鼓的歷史起源與傳承現狀。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劉純松發現,岳西鼓書這一植根于民間的草根藝術面臨著傳承人青黃不接,演出市場萎縮,遺產流失嚴重等各方面問題,急需搶救和保護。“鼓書兼具民俗載體、鄉土生活和社會教育等多重功能術,承載著鄉村文化和情感,十分感謝實踐團隊助力岳西鼓書傳播,活化寶貴非遺文化。”劉純松如是說。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安慶師范大學西沖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軍表示,未來,希望師大學子能夠繼續助力非遺事業推廣,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同時,以精神文明傳播推動鄉村振興,煥發鄉村文明新風尚。(撰稿:楊子嫻 攝影:方志健 編輯:江偉 審核:王瑋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