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8戶農民圍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在一張“包干到戶”的契約上摁下了紅手印,變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聲驚雷。40多年后,小崗村又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2024年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傳承小崗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專項活動大幕正式拉開,7月22日,“青·行知”安慶師范大學“紅村小崗飛樂”隊來到鳳陽縣小崗村,汲取音樂創作的源頭活水,創作音樂作品,頌揚小崗精神,助力小崗文旅,讓青春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敢為人先:小崗村的星火燎原


大巴車緩緩駛入久聞大名的小崗村,窗外場景讓同學們眼前一亮:阡陌整齊的麥田、寬闊整潔的道路、喧鬧繁盛的商業、熱情忙碌的村民……而這一切都與1978年那場“生死契約”息息相關。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在小崗村舊址,一座土坯茅草房是當時包產到戶簽字的地方,實踐團隊師生觀摩了情景思政課《1978:十八個紅手印》,以《鼓落天涯》《等你回來》《守不住的糧倉》三個行進式話劇為主線,再現了當年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按下紅手印的真實情景。
演員們用鏗鏘堅定的聲音和熱情飽滿的情感,充分展示了人物特征,讓歷史再次鮮活地搬到眼前,現場氛圍被一次次推向高潮,催人淚下的劇情引發實踐團成員的陣陣共鳴。“在看到亮子(情景劇中人物姓名)為了奶奶和妹妹能吃飽飯活下去,毅然決然參與其中,我深深地被觸動了。他們這種敢于創造、敢于擔當、敢于奮斗的精神激勵了我。”隊員王樂動情地說。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當年“大包干”簽字的茅草屋并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走出小崗村舊址,再放眼小崗村新顏,在這場歷史和現實的“對話”中,小崗精神代代相傳,深深植根在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心間。
現代農業:把經驗成果帶到農民家


大包干紀念館內的一組數字記錄了1979年的大豐收: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于“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分田到戶后,小崗村村民雖然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填飽了肚子,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也制約著農業的發展與進步,糧食畝產量停留在五、六百斤,村里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一年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從溫飽到小康,進一步發展,包干卻成了坎兒。
2015年7月,小崗村10多位村民領到了全省首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將“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現代農業有了施展拳腳的“用武之地”。1963年出生的程夕兵是小崗村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承包了700余畝土地,實踐隊員們沿著整齊的田埂走進稻田,綠油油的水稻長勢正旺,臉龐曬得黝黑的程夕兵笑呵呵地說:“之前家里只種30多畝地,咋折騰也就幾萬塊的年收入。”
“現在可以全部實現機械化。別看700畝地,三四個人幾天就干完了,效率翻了幾十倍。”對于產量,程夕兵更是信心十足。“畝產1200公斤沒問題,這都要歸功于雜交水稻技術的不斷完善。”
2017年末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小崗村“牽手”遠在東北邊陲的北大荒集團,建起500多畝現代化水稻生產基地。7年過去了,昔日那片撂荒多年的旱地上,硬生生造出了“漂亮”的稻田——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渴望現代農業技術;作為中國現代化農業標桿,北大荒集團擁有強大的農業技術底蘊。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成員們親眼見證了現代農業成果,親身體驗了田間勞作的辛勤與喜悅,折射出今日小崗村的新面貌,折射出中國農業的新風貌。
產業賦能: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在安徽垚鑫小崗村生態甲魚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帶著實踐團成員們實地參觀講解了甲魚養殖、加工、銷售的“全鏈條”模式。利用甲魚為水稻治蟲、活水、除草;產生的糞便起到肥田的作用。甲魚半成品、甲魚膽酒、甲魚血酒等各類特色產品,也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農頭”鏈動“工尾”,實現富“甲”一方。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合作社無償傳授養殖技術,直接帶動50人就業。年產成品甲魚35萬斤,幼苗更是突破60萬斤大關,全年銷售額達到了5800萬元,產品遠銷四海,讓小崗村的名字響徹全國。”
走進小崗村的匠心葡萄園,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果農們采摘、擺箱、裝車,現場一派忙碌景象。近年來,小崗村結合自身特點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葡萄等高效產業,開發生態觀光農業,家家戶戶種植了成片葡萄,成為展示小崗形象、宣傳小崗文化、促銷小崗農產品、推介小崗旅游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當腳步從綠意盎然的田野邁向熱火朝天的食品加工車間,“盼盼”食品的生產場景讓實踐團成員們眼前一亮。機器轟鳴的生產線上,一粒粒鮮米變成酥脆米餅,從這里奔向千家萬戶。小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所在的省級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已經招攬了包括盼盼食品、蒸谷米、谷優美、新鑼食品等一大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小崗農產品實現就地轉化,身價倍增,目前產業園年產值已達20多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這次學習之旅,團隊成員們親眼見證了稻鱉共生的生態和諧、葡萄園的豐收景象以及電商直播為農產品插上翅膀的生動實踐,一個個現代農業項目,如同一股股新鮮血液注入,正讓小崗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藝助力:音樂創作助推農文旅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這一段鳳陽花鼓詞,是“大包干”之前小崗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饑荒年代里,鳳陽花鼓戲成為小崗村民謀生的一門手藝。如今,鳳陽花鼓韻響悠揚,成為鄉村振興的最美旋律。
實踐團在走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理事單位時,負責人告訴我們:“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鼓,現在它是非遺傳承了,我們這代人都老了,希望更多年輕人能來學學,把文藝傳承下去”。
團隊對小崗村歷史文化背景、民俗民風和當代新風貌進行了深入的走訪調研,學習了小崗精神、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參觀了解了小崗現代化農業和產業,近距離對話“十八個紅手印”當事人,觀摩了當地非遺文藝作品。后期,團隊將以當地民間傳統音樂為元素藍本,圍繞小崗村的精神內核、文化及新風貌,進行音樂歌曲創作,旨在通過音樂作品,傳承和弘揚小崗村的紅色精神與傳統文化,宣傳小崗農文旅,為小崗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鄉村振興,小崗先行”不是空談和口號,我們能看到小崗村現代農業的迅速崛起,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小崗精神的傳承創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立足獨特資源稟賦和特色文化,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是小崗村當下建設的重點之一。“紅村小崗飛樂”隊將在小崗村的所見所學化為音樂創作的種子,在文藝傳承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助力小崗農文旅的進一步宣傳,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展現青春擔當。(撰稿:學生記者 許尚文 高祥 攝影:學生記者 許尚文 編輯:江偉 審核:肖之進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