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300公里、累計拍攝照片超5000張、視頻素材200余分鐘……七月,傳媒學院“山嵐新聲振興”實踐團將腳步深扎進皖南歙縣璜蔚村的山坳里。圍繞當地茶產業與徽劇文化展開社會實踐,他們深入鄉村,用專業鏡頭探尋鄉村振興的密碼,感受產業脈動與文化傳承的力量。
深入茶山 觸摸匠心與產業升級
團隊成員們跟隨徽州茶業銷售負責人吳文英的腳步,走進茶園。親眼見證了吳文英揮鐮收割甘草、覆蓋茶樹根部的生態智慧,聆聽“泥土色澤與茶葉蟲洞就是生態名片”的質樸道理。“一棵茶樹從種植到成茶,凝聚著農人數十年的匠心。”這堂生態課,讓團隊成員們對農業的堅守與智慧有了切身體會。

實踐團進一步探訪了郁茗茶業加工廠房。現代化的殺青、揉捻設備旁,負責人曹路根關于拓展茉莉花茶等新品的規劃,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揉捻工序的溫度,將茶產業作為洞察鄉村經濟命脈和升級活力的重要窗口。
在座談中,黃山市委黨校教授、安徽一飛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我校黃山校友會會長汪曉華坦言:“鄉村振興需要每個行業智慧注入”,他對傳媒學子在網絡時代助力農產品推廣表示期許,這為學生們如何運用專業力量服務鄉村提供了重要啟發。
對話徽劇 體驗傳承與文化新生
璜蔚村綿延數百年的徽劇血脈,成為團隊文化探索的重點。77歲的胡在水老人守護徽劇行頭六十余載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學生們。老人講述的徒步管理戲服、自費修補衣冠、親手制作道具的艱辛歷程,讓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守護者的執著與期盼。

在胡在水老人的“文化基地”——堆滿戲服道具的閣樓,團隊成員們獲得了沉浸式體驗。新聞傳播學類專業2024(3)班的俞安平穿上了蟒袍樣式的徽劇戲服,胸前的藍色巨龍圖案,點綴著傳統紋樣。他雙手交疊,來回踱步,“這是十分新奇的體驗,穿上戲服感覺自己也能唱兩段了!”俞安平說。他表示感受到了徽劇文化的傳承,“如果能在當今市場上形成這種體驗,想必會有更多年輕人喜歡它。”
團隊還接觸了80歲的徽劇四代傳人胡止善、融匯多劇種的旦角胡芝蘭等老藝人,并聆聽了徽學專家朱祝新展示工尺譜時強調的“非遺保護不是封存記憶,而是讓傳統活在當下”的理念。這些經歷讓學生們對文化傳承的迫切性與創新路徑有了更深理解。
學以致用 搭建橋梁與播撒希望
實踐團將專業所學直接應用于鄉村。在璜蔚村小學,隊員們精心設計了“傳媒普通話+攝影啟蒙”課程。新聞學專業2023(2)班的秦雪雪舉起相機,引導孩子們透過取景框認識世界,讓普通話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快門聲中,傳媒技能悄然化作連接城鄉、播撒文化種子的橋梁。

在革命舊址前,他們架起設備,以影像建立紅色檔案;在徽劇老藝人身旁,攝像機忠實記錄下瀕危唱腔與精細的制作技藝。團隊成員們的身影活躍在村中各處。團隊隊長、廣播電視學專業2023(2)班的楊宇晨表示:“我們要用鏡頭講述產業故事,傳播鄉土文化,搭建產銷橋梁。”這些寶貴的一手素材,將成為后續制作短視頻、專題報道的基礎,致力于讓深山的茶香戲韻“破圈”傳播。
深入璜蔚,“山嵐新聲振興”實踐團用專業記錄“一茶一戲”,為鄉村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也打開了外界認識這片土地的新窗口。據悉,團隊將把此次實踐的寶貴素材轉化為生動的傳播產品,持續為璜蔚乃至更多鄉村的振興注入青春動能,用鏡頭和智慧助力更多鄉土故事煥發新生機。(撰稿:學生記者 姚夢茹 范娜娜等 編輯:江偉 審核:李元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