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5日,“青·行知”資源環境學院“文旅錦囊”實踐團深入安慶多地,圍繞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文化傳承創新、敬老服務及新式文旅IP打造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地方發展注入青春智慧與活力。
深耕農旅基地 賦能鄉村振興
走進安慶市龍云莊園,在技術員帶領下,隊員們零距離接觸葡萄園、西瓜園及火龍果園,學習種植知識,并親身參與葡萄套袋、撿爛果等農事操作,沉浸式體驗水果從種植到采摘的全過程。同時,團隊通過拍攝主題宣傳片,并借助新媒體直播平臺,帶領網友沉浸式體驗田園風光、品鑒生態農特產品。團隊成員劉俊麗在烈日下勞作后深有感觸:“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是口號,今天才真切體會到,它正是需要像這樣腳踏實地去解決一個個具體的難題。”這樸實的感悟,道出了隊員們對農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模式的深切認同。

深挖文化資源 探尋文旅融合新路徑
在安慶市博物館,團隊沉浸式探訪豐富館藏,通過精心拍攝主題宣傳視頻,深度解讀與安慶地域歷史緊密關聯的展陳內容,生動展現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價值與魅力。隊員們不僅用鏡頭捕捉文化價值,更圍繞館藏資源開展深度訪談同時,與專家、管理者對話,共同探尋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與突破口。這場文化之旅,讓隊員們對守護城市文脈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并非簡單的保存,而是需要激活、轉化與創新,這正是當代青年肩負的時代責任。
懷著無比敬仰之情,實踐團走進“兩鄧故居”。在這里,隊員們深切體會鄧稼先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懷與無私奉獻精神。團隊以鏡頭為筆,不僅記錄故居風貌,更用心捕捉其中流淌的“兩彈一星”精神血脈,體悟其厚重的人文價值。同時,隊員們圍繞故居文化資源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與管理方開展深度訪談,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文旅深度融合賦能地方發展的深刻理解與主動思考。隊員黃芷萱動情地表示:“如今我站在這里,‘兩彈一星’精神不再是遙遠的詞匯。我們青年一代應當傳承這份赤誠,以知識為犁深入鄉村沃土,腳踏實地助力鄉村振興。”這看似樸實的話語,卻道出了全體隊員在精神洗禮后的共同心聲與行動志向。

深入銀齡群體 躬行敬老愛老美德
實踐團成員心系老年群體,走進大觀區怡康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暖心慰問活動。隊員們與老人們親切交流,傾聽心聲與故事。養老院洪爺爺緊握隊長張鵬的手,語重心長地寄語同學們:“你們是國家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呦,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樸實而深沉的期望,字字千鈞,令隊員們動容。同學們鄭重承諾,定將洪爺爺的教誨銘記于心,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這不僅是一次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實踐,更是在青年心中播下了傳承與擔當的種子。

解讀文旅新IP 激活城市融合新動能
實踐團聚焦“工業旅游”新式文旅IP,還深入調研了集賢時空。團隊成員通過沉浸式體驗與精心拍攝宣傳片,解碼這一獨特模式,切身感受到工業遺產煥新與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同時,圍繞城市新式文旅發展模式、文創產業孵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等核心議題,隊員們與管理者展開深度對話,細致梳理發展挑戰,共同探尋資源活化與跨界聯動的創新路徑。同學們深刻領悟到,文旅融合的關鍵在于以創新思維激活沉睡資源、實現價值轉化——這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密碼,更是當代青年應當積極投身并貢獻智慧的時代課題。

“‘三下鄉’實踐如一支火炬,照亮了這場以青春為名的旅程。文旅錦囊所裝載的,是我們收獲的智慧結晶,亦是未來我們饋贈給鄉土的青春方案。”團隊成員張梓敏在日志中寫道。
本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青春歷練,更是我校學子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地方發展的積極嘗試,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撰稿:張鵬 攝影:黃芷萱 張梓敏 劉俊麗 劉黃宣 羅新周 編輯:江偉 審核:黃建平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