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傳承”馬克思主義學院——“古韻陶風·獅嶺匠心”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獅嶺村,針對獅嶺龍窯制陶技藝的傳承困境與創新發展,開展了實地調研。
深入一線,直面傳承困局,洞悉產業痛點
實踐團首站抵達獅嶺龍窯古窯遺址,與當地非遺傳承人、資深陶工及村民進行深入訪談。傳承人指出,城鎮化加速導致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制陶技藝“后繼無人”,嚴重制約了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個體經營雖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市場,但缺乏系統性傳承保障。從業者反映行業面臨人力、物力、財力“三高”難題:燒窯技術不穩定、窯體維修成本高昂,傳統產品笨重易損、造型與現代審美脫節,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傳統特色產業持續發展舉步維艱,難以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中亟待破解的難題。

傾聽民聲,把脈公眾認知,挖掘振興潛力
為更全面地掌握社會公眾對獅嶺古陶技藝的認知與態度,實踐團在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樹蛙部落等地及當地手工藝人聚集地發放了調查問卷,并進行了現場訪談。結果顯示,多數受訪者高度認可獅嶺古陶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底蘊,視其為寶貴文化遺產,肯定樹蛙部落等創新載體的推廣作用。同時,受訪者指出宣傳力度不足、品牌知名度有限、年輕群體參與度低是短板。盡管挑戰重重,受訪者仍對古陶技藝未來抱有期待,希望其能通過創新轉型煥發新生,并帶動鄉村文旅融合、提升鄉村文化吸引力。

青春獻策,共謀活化新篇,描畫發展藍圖
基于充分調研,實踐團結合專業知識與青年視角,系統性地提出了助力技藝活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青春方案”。此次調研使成員深刻認識到,非遺活態傳承是推動鄉村文化、產業、人才振興的關鍵,其困境是鄉村發展瓶頸的縮影。團隊將繼續完善調研報告,深化研究,為獅嶺龍窯千年窯火續新篇,為獅嶺村振興注入青春動力。(撰稿:徐麗清 高篤睿琪 攝影:謝瑞 江玉祺 編輯:田夢甜 審核:鄒斌 趙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