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識卿桃花面,自此阡陌多暖春,孩子們的笑容讓我整個暑假都有了快樂。”為期七天的“三下鄉”活動結束后,英語(師范)專業2021(8)班的王佳慧發出感慨。從指導孩子制作非遺花燈到教導孩子學習英語單詞,她和團隊成員一起和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暑假。
近日,外國語學院“學習二十大,童心踏新程”教育關愛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宜秀區新新社區,開展了為期七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自不同學院的10位團隊成員帶來了一系列趣味課程,推動暑期教育走“新”又走“心”,助力鄉村兒童點亮七彩未來。

學習黨史 紅色血脈在延續
拼紅色記憶、誦讀紅色經典、觀看理論影片……考慮到小孩子的心理特征,實踐團開設形式多樣的趣味課堂,引導孩子們在活動中牢記黨史。五年級的於文朗在紅色專題小課堂上積極舉手,成為孩子中的“學習小標兵”。他表示,在“小老師”的指導下,他學到了不少關于黨史理論的新知識,“感覺收獲滿滿”。“我以后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以革命先輩為榜樣。”
“我的工作很重要。”劉祖璇常說。在她眼中,她雖然只是實踐團的臨時團支部書記,但肩負的責任不是可以敷衍的。“我是團支部書記,我就要做好團內成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劉祖璇表示,她每天都會關注時事新聞,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每晚例會中帶領團隊成員一起學習。此外,她會有意保存相關黨史知識的網絡鏈接,這些是讓成員線上自主學習的“法寶”。
傳承非遺 鄉村振興在路上
搭建雛形、上色涂抹,參與兒童在非遺花燈制作中發揮想象,利用手工創意感受非遺魅力;勾勒圖形、細心剪裁,參與兒童在剪紙課堂上體驗剪紙背后的文化底蘊;練習腔調、嘗試發聲,參與兒童在黃梅戲演唱中學習“咿呀”,通過婉轉的唱腔“觸摸”家鄉文化溫度……實踐團將傳統文化引入課堂,指導孩子在一舉一動中傳承非遺。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四年級的高君如在黃梅戲演唱課程中尤為認真,跟隨“小老師們”學習《天仙配》的唱腔身段。“小時候常常聽奶奶在家唱黃梅戲,黃梅戲陪伴了我整個童年。”高君如表示,由于奶奶喜歡聽黃梅戲,她便從小耳濡目染,對黃梅戲知識有著基本的了解。“我要好好學習,回去唱給我奶奶聽,讓奶奶也聽聽她孫女的唱腔怎么樣。”
英語專業2021(5)班的李正鈺作為非遺課堂的授課教師之一,每天晚上回到休息處,她都會回顧當天授課情況,根據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及時調整第二天的課堂安排。“教學課件經過我們團隊成員的多次修改,只為達到最佳的效果。”李正鈺表示,由于鄉村地區教育課程較為單一,實踐團帶來了許多課標之外的學習內容,“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走進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從而拓展視野,為鄉村振興出力。”
表彰總結 成長歷程在回顧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育人理念,做到實踐產出,“學習二十大,童心踏新程”教育關愛暑期社會實踐團將孩子們帶進大學校園,舉行了一場別樣的游園會。實踐團還在外國語學院設立了實踐作品展覽會,分設非遺花燈、多樣剪紙等九個展覽攤點,集中展出實踐團成員指導社區兒童所作的部分手工作品。
非遺花燈、多彩泥塑、手工花束……一件件作品被陳列在外國語學院的大廳里。據法學專業2021(6)班的何佳琪表示,所有展示作品均由社區兒童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一起制作完成的。由于負責手工課教學,何佳琪覺得每一件作品都是她與小朋友日常相處的“縮影”。在她看來,7天的實踐經歷讓她收獲頗豐,她不僅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還收獲了與小朋友們、團隊成員之間的友誼,“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篇章,我永遠不會忘記”。
實踐團隊長、翻譯專業2021(2)班的李文博表示,小學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此次游園會可以引導孩子們走進大學校園,感受文化氣息,在孩子心中“埋”下大學教育的種子,讓孩子們在游校園中建立健全愛學習、求上進的積極人格。“此次游園會是對過去七天‘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總結,也是團隊成員與孩子們的告別儀式。”
“成長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學習,將個人成長與社會服務緊密相連。七天來,成員們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指導教師張沐陽表示,未來,學院將繼續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將專業知識融入其中,為基層教育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在實踐服務中閃閃發光。(撰稿:學生記者 方晶 方艷君 攝影:徐冉冉 編輯:江偉 審核:何媛君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