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大學生“四成”服務大廳心理服務部聯合“栩栩如生”非遺纏花設計工作室舉辦“巧手趣纏花”活動。30名學生在制作纏花的過程中,與“心”相遇,“邂逅”非遺。
“為了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我們采購了30份紙模、11盒絲線、3卷銅絲等材料。”據活動負責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22級(4)班的趙維鈺介紹,從策劃活動方案到選擇場地,歷時一個月的活動籌備,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每位工作人員的付出。“希望學生們能夠在體驗非遺文化的同時,釋放學習中的壓力,放松心情。”趙維鈺說。

“纏線的時候要盡量把線捋平,這樣可以避免露白,做出來的纏花也會更平整美觀。”體育表演專業2022級(2)班的王博愉站在圓桌旁,化身“小老師”,向學生們示范纏花的制作步驟。銀杏發簪、雛菊胸針、蝴蝶發夾……在“小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紛紛完成了精美纏花的制作。
先取出等量的銅絲和絲線,再將絲線纏在銅絲上,將花瓣卡紙對準銅線,最后將絲線繞滿卡紙,不到兩個小時,一件件精美的纏花作品便“誕生”在學生們的手上。其中,工商管理類專業2023級(2)班的馮佳麗制作了一件銀杏葉。“纏花源于明,盛于清,又被稱作‘立體繡花’‘線藝雕塑’和‘立體工筆畫’,以湖北英山縣最為著名。”從初步了解纏花到親手制作纏花,馮佳麗表示,她不僅提高了審美素養和動手能力,而且感受到了傳統技藝的魅力。
與馮佳麗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23級(1)班的王楠制作了一朵小巧精美的粉色雛菊。“這是我第一次制作纏花。看著自己完成的作品,我的心中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王楠拿出手機為粉色雛菊拍照,留作留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難免會有壓力的存在。”王楠坦言,通過手工制作纏花,她感到十分放松與喜悅。“希望類似的活動能夠繼續舉辦下去!”王楠說。

手工制作藝術是一種充分調動人的手、眼、腦的協調性活動,通過激發大腦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交叉活動,發掘創造潛力培養創造能力,激發學生情趣,增加彼此的溝通和交流。活動負責人趙維鈺表示,大學生“四成”服務大廳心理服務部將繼續舉辦投壺、漆扇制作等系列活動,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撰稿:學生記者 宋陽娟 王莎莎 攝影:學生記者 周晗君 尹昌丹 編輯:江偉 審核:賈濤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