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開始,在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中心社區,每到固定時間,社區的小朋友們便自發聚集在居委會三樓多媒體室,等待來自美術學院的“小老師”們帶來的美育課程。近日,我?!扒唷ば兄泵佬g學院“紅韻潤童心,美育助童行”美育實踐教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大龍山鎮中心社區,結合學院學生專業優勢打造美育微思政課,帶領20余名兒童領略非遺之美,學習紅色精神。
藝術之美“潤”童年
該團隊的成員來自美術學院11個藝術俱樂部。據團隊隊長、設計學專業2023(1)班的董星辰介紹,11個藝術俱樂部涵蓋剪紙、纏花、陶藝等多種手工技藝,教學課程各具特色。課程制定前,考慮到社區兒童年齡差異較大,每一門美育課程都采取“一帶多”分組教學模式,每一組課程作品的難易程度視學生年齡而定。
這是美術學院“三下鄉”暑期實踐團隊第二年與大龍山鎮中心社區展開合作,自2023年起,暑期的美育實踐課便成為社區眾多兒童翹首以待的學習內容?!案魉囆g俱樂部每周定期開展課程教學,學院經常聯合俱樂部開展公益志愿活動,俱樂部成員的專業基礎和實踐教學能力都比較扎實?!倍浅奖硎?,由于學院部分“第二課堂”活動與志愿活動都在該社區舉辦,團隊中許多成員都有充分的授課經驗,希望能為社區兒童的假期生活“錦上添花”。

非遺文化“育”童心
近年來,漆扇、纏花等非遺文化紛紛在各大社交平臺走紅,激起一陣“非遺熱”,許多青少年開始主動了解和接觸非遺技藝。依托于學院纏花、剪紙等藝術俱樂部,早在兩周前,團隊成員便著手準備所需材料與課程設計,將非遺文化送進小鎮暑期課堂。
在剪紙教學課程中,作為美術學院剪紙俱樂部的成員,雖然剪紙的步驟與技巧早已熟記在心,但設計學專業2023(3)班的葛傳毅仍不敢放松懈怠。“孩子們大多是剪紙零基礎,且剪紙會用到刻刀與剪刀等鋒利器具,安全教學與如何拆解步驟教會他們是暑期課程的重中之重?!彼袊@,當看到小朋友們出色地完成課程作業時,他發自內心地為自己能讓小朋友與這一非遺技藝“零距離”接觸而自豪。
“漆扇作為‘大漆工藝’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制作前,實踐團成員詳細介紹了漆扇的發展歷史與制作過程,讓社區兒童對漆扇的歷史有初步的了解。搭配色彩、滴入大漆、旋轉入水……在“小老師”的指導下,經過成套工序,一把把獨一無二的漆扇便“誕生”于小朋友手中。剩余的染料被小朋友們倒入一次性紙杯中,隨著素白紙片入杯浸染,20多枚DIY書簽“新鮮出爐”,富有創意的色彩搭配贏得了“小老師”們的稱贊。
按所需樣式剪制紙模,合并絲線細密纏繞,將纏花葉片纏繞固定,不多時,一枚古韻十足的纏花發釵便出現在纏花課程的授課“小老師”的手中?!昂⒆觽冊诟覀冎谱骼p花發釵的過程中,能夠‘沉浸式’體驗這一非遺技藝,并深入體會纏花的獨特魅力?!泵佬g學專業2023(1)班王婧表示,在這一次教學實踐后,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為弘揚非遺文化貢獻力量的決心,希望非遺文化能在更廣泛的傳播中“俘獲”更多青少年的青睞。

紅色精神“種”心間
依照底紋樣式仔細劃刻,在細微的剪紙聲中,天安門、五星紅旗、舞獅等形象躍然于紅紙的鏤空紋路間。作為學院剪紙俱樂部的一員,董星辰身體力行,在剪紙過程中解釋紅色文化?!耙粋€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在我們做毛主席肖像剪紙時,分享了他所了解的關于毛主席的故事,我也同他分享了一些革命歷史,他十分開心地說自己學到了新東西?!倍浅礁袊@,正是在那一瞬間,她真切地感受到她們能夠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寓教于樂中播撒紅色“種子”。
講述延喬兄弟的故事、以原創話劇《延喬兄弟》為載體進行黨史宣講、捏塑紅色主題粘土……為了讓社區兒童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學習紅色精神,團隊攜手安慶師范大學大學生記者團“傳承延喬精神,汲取奮進力量”暑期社會實踐團與人文學院“敬敷青年”黨史宣講團,在藝術與黨史宣講的“聯動”中為小朋友們上好美育課、思政課。

“此次實踐教學以美育課程為載體,將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送到社區兒童身邊,發揮著以‘美’啟智、以‘美’潤心的作用。”團隊指導教師陳浩然表示,團隊將持續打造美育微思政課,不斷拓展美育實踐教學的覆蓋面,引導學院青年學生發揮專業優勢、貢獻青春力量,讓更多青少年在美育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撰稿:學生記者 羅佳琦 符鐘宇 攝影:董星晨 葛傳毅 孫翊軒 編輯:江偉 審核:金忠良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