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人文學院“青·傳承 長江文化傳承”暑期實踐團在廣德市實驗小學舉辦“長江文化潤童心”主題宣講,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與互動教學,為實驗小學的學生們代表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讓千年文脈與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
溯源長江: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活動以“長江的前世今生”開篇,通過圖片和視頻介紹,還原長江發(fā)源地——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的壯麗景象。團隊志愿者介紹,作為亞洲第一長河,長江不僅孕育了稻作文明、青銅文明等中華文明核心要素,更以“江河互濟”的獨特生態(tài)塑造了安慶“千年渡口、百年商埠”的城市品格。孩子們手持“長江文化地圖”,撫摸長江河灘石頭,在互動問答中了解長江流域“南稻北粟”的農(nóng)耕格局、“青銅冶煉”的技術革命以及“詩詞長廊”的文化積淀,感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文明厚度。


文脈相承:長江文化符號的當代詮釋
在“家在長江邊”環(huán)節(jié),宣講團聚焦安慶地域文化符號,通過模型展示、戲曲片段賞析等形式帶領孩子們走進安慶的文化記憶。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振風塔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塔”之稱,它以“菱花八角”的獨特造型成為長江航運的“航標燈”。在宣講團成員的講述下,振風塔的歷史、“塔影鎮(zhèn)江”的故事讓孩子們感悟到古人“以塔聚氣、以寺安民”的智慧。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在黃梅戲賞析環(huán)節(jié),宣講團成員帶領孩子們了解了黃梅戲從田間地頭到舞臺中央的蛻變歷程,并引導孩子嘗試用方言學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在婉轉曲調中體會“戲韻長江”的獨特魅力。

紅色印記:長江岸邊的英雄史詩
在“紅色長江”專題上,宣講團成員通過情景劇、檔案展陳等形式再現(xiàn)黨史人物的光輝事跡。
葉挺將軍與“鐵軍精神”篇章,以1938年葉挺駐守安慶指揮武漢會戰(zhàn)的歷史為背景,通過帶孩子們觀看《葉挺將軍在長江》紀錄片,觸摸1:1復刻的“新四軍軍服”,聆聽“皖南事變”中葉挺寧死不屈的壯烈故事,感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鐵骨錚錚。
延喬兄弟的青春之歌篇章,通過圖文展示陳延年、陳喬年烈士的家書手稿、就義前的影像資料,引導孩子們了解革命兄弟的壯烈人生。當大屏幕亮出“延喬路盡頭是繁華大道”的今昔對比圖時,全場自發(fā)響起熱烈掌聲,許多孩子眼含熱淚寫下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們用生命換來的!”


活動尾聲,孩子們在“長江文化長卷”上按下彩色手印,組成“百年黨史”時間軸,并獲贈書籍。廣德市教育局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推動長江文化、紅色教育進課堂,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家庭共學,讓文化自信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精神底色。”
此次宣講會通過“文化+科技”“歷史+現(xiàn)實”的多元呈現(xiàn),讓長江文脈與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激蕩回響。正如參與活動的五年級的孩子李長典所說:“原來長江不僅流淌著詩詞歌賦,更奔涌著英雄的熱血!我要把今天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撰稿、攝影:程子俊 編輯:江偉 審核:方蓬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