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生命科學學院“探秘舌尖非遺,感受古城魅力”暑期社會實踐團,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走進了柏兆記糕點工坊,開啟了一場探尋非遺美食的詩意之旅。當
時光深處的匠心傳承
清晨,實踐團成員們帶著調研工具出發前往柏兆記糕點工坊。抵達后,路四九經理熱情接待了實踐團,并詳細介紹了柏兆記糕點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柏兆記糕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光緒三十年,其品牌發展與安慶的民族文化緊密相連,是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
在工坊生產車間,實踐團成員們親眼見證了糕點制作的全過程。攪拌機轟隆作響,將面粉和水攪拌成光滑的面團。師傅們手法嫻熟,將面團壓成薄皮,再將切好的肉餡、玉米粒和蔬菜丁均勻地包入其中。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流暢,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舞蹈。
路經理親自為實踐團演示了月餅的制作過程。他首先將面粉、糖漿、油、堿水、蓮子等原料按比例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團。接著,他將面團分成一個個小團,每個小團的重量都精準無比。然后,他將準備好的餡料包裹進面團中,手法嫻熟地將餡料完全包裹住,再用手輕輕搓圓。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匠心與專注,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這種傳統技藝真的太神奇了!”實踐團成員潘婧感慨道,“每一個糕點的制作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和對傳統的堅守,讓人由衷敬佩。”

與時俱進的創新之光
非遺美食的傳承,不僅是對傳統的堅守,更是對未來的探索。在與傳承人的訪談中,實踐團深入了解了柏兆記糕點在傳承與創新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傳承人路四九表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傳統糕點適應年輕一代的口味需求。我們正在嘗試研發低油低糖的產品,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他表示,他們正在積極探索新的營銷模式,通過短視頻平臺和自媒體進行品牌推廣,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非遺美食。
在訪談中,傳承人路四九詳細介紹了柏兆記糕點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柏兆記糕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當時安慶是少數幾個少數民族定居的城市之一,品牌的發展與安慶的民族文化緊密相連。柏兆記糕點的創始人是一位回族人,他將傳統的糕點制作技藝與安慶的地方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糕點。
路四九還提到,盡管現代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但柏兆記糕點仍然保留了許多手工制作的步驟。例如,傳統的綠豆糕制作過程中,壓模和脫模必須由人工完成,因為使用老式的木質模具可以保證糕點的獨特形態和質感。這種手工制作的工藝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風味,也體現了對品質的嚴格把控。
“非遺美食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路經理表示,“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創新,讓非遺美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非遺保護的實踐擔當
非遺美食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實踐團成員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拍攝短視頻、撰寫公眾號推文等方式,積極宣傳柏兆記糕點的文化內涵和科學價值。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還與員工和顧客進行了交流,收集了他們對柏兆記糕點的認知和建議,為后續的科普宣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工坊內,實踐團成員們發放了調查問卷,收集了員工和顧客對柏兆記糕點的認知和建議。許多顧客表示,他們非常喜愛柏兆記的傳統糕點,尤其是綠豆糕和五仁月餅,這些糕點不僅味道獨特,還承載著他們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
實踐團成員們還拍攝了短視頻,記錄了糕點制作的全過程,并通過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此外,實踐團成員們還撰寫了公眾號推文,詳細介紹了柏兆記糕點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和文化價值。推文中不僅有精美的圖片和詳細的文字描述,還附上了短視頻鏈接,方便讀者更直觀地了解非遺美食的魅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研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美食的獨特魅力,增強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實踐團負責人潘婧表示,“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更多宣傳非遺美食的方式,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柏兆記糕點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更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非遺美食在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和宣傳推廣,實踐團為柏兆記糕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持和宣傳素材,進一步擴大非遺美食的影響力,同時也為自身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撰稿:潘婧 攝影:張玉 編輯:江偉 審核:張萬茂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