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低垂著頭,手指無意識地絞著衣角,有人用鞋尖反復蹭著地板,肩膀隨著動作微微后縮,面對課堂不敢放聲歌唱……這是“音為愛”團隊初到懷寧縣臘樹初中支教時的沉默場景。而如今,校園里正飄揚著稚嫩卻清亮的歌聲,十余名初一學生圍坐成圈,與身旁的“小老師”相視而笑。這場由音樂編織的心靈蛻變,始于一群青年學子對留守兒童的溫柔叩問。
團隊發現,這所鄉村學校超過6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我們能否用專業力量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打破這種沉默?”音樂學專業2023(3)班的姚怡菲思考著。近日,安慶師范大學“青·敬敷”音樂學院“音為愛”一分隊精心設計方案,決定為學校十余名初一的學生帶來一場名為“音浪輕語,心靈共振”的音樂療愈活動,為他們打開情緒出口。
活動教室里,桌椅圍繞成圈,墻角音響流淌著溫和低緩的音樂,“小老師”們穿插坐在學生身旁。姚怡菲示范著“音樂冥想”,她以描繪性的引導語帶著孩子們放松緊繃的身體、舒展肩背。“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孩子很少主動發言、遇到困難習慣獨扛,愛用調皮搗蛋去掩飾內心的想法。而音樂冥想可以使‘情緒外化’,釋放壓抑的情感。”她解釋,這可以避免語言的情感互動造成的二次壓力,尤其適合內向或敏感的孩子,讓潛意識情緒隨聲波自然代謝。隨著音樂緩緩流淌,那些藏在沉默背后的情緒,正順著旋律慢慢舒展。

團隊成員隨后播放《春節序曲》《二泉映月》《英雄交響曲》等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臘樹初中七年級(2)班的產詩晗在紙上用馬克筆鋪滿各種顏色,繪成一道彩虹,畫下一張笑臉,輕輕在畫紙的背面寫下:“老師,我好像不那么想爸爸媽媽了,因為我知道他們聽到我的歌聲和笑聲會開心。”產詩晗輕輕拉著姚怡菲的手說,繪畫和文字是她表達內心情緒的“安全出口”,能最真實地釋放她的情緒。
“和聲呼吸圈”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孩子們發“OM”音,隨著音量和音高由低到高,零散的童聲逐漸融合成渾厚的合聲,隊員們逐一檢查糾正發聲方式。臘樹初級中學七年級(5)班的潘嘉煜小聲向身邊的隊員提議唱《我和我的祖國》。他分享:“腦海里突然浮現出這樣一首歌,想要和大家一起唱,這也是我第一次在集體中主動表達自己。”他表示,主動表達想法并被一拍即合地實行讓他感覺很幸福。

隨著活動的開展,那些躲閃的眼神漸漸變得澄澈,緊繃的肩膀舒展成自然的弧度,這場由青年學子發起的音樂療愈,用最柔軟的方式解開了孩子們的“心鎖”。“我們想要帶給孩子們一些觸手可及的幸福感,去做一些實事,解決發現的問題。”她表示,雖然活動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但音樂教學特有的快樂輕松氛圍,配合團隊成員專業的示范,能幫助他們在體驗中獲得安全感,傳達語言表達不了的情緒,搭建溝通的橋梁。(撰稿:學生記者 查精鈺 王忠妮 攝影:學生記者 程圣冉 邱巖 編輯:江偉 審核:賈濤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