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慶桐城市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桐城,在春秋時期稱“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自唐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文化建設對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桐城的社會治理工作需要我們講好文都桐城的故事。
賡續鄉邦傳統?!暗痔熘睚埫撸瑺看蠼龢捍ā?,桐城地處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要沖之地,素有“兩江劇邑”“七省通衢”之稱。明清以來,桐城農耕商貿經濟繁興,民人尚禮儀,樂耕桑,家給人足,人口、田賦皆堪稱大邑。走在桐城的鄉村城鎮、里巷街衢,俯拾皆是勝跡遺存,處處是綿延千百年蘊含煙火氣的衣食住行。“無水碗不成席”,大關水碗又名大關水席,是桐城當地招待客人、逢年過節以及各種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以獨特的七言五句體式、婉轉凝練的語言、優美動聽的曲調著稱,歌詞風格亦俗亦雅,演唱場景不拘一格,鼎盛時期謂之“鄉俚傳誦,婦孺皆知”;“窮不丟書,富不丟豬”“吃飯不忘牛辛苦,養兒方知父母恩”等數千條朗朗上口、流傳至今的諺語是流淌著的民俗文化,體現了桐城人的詩性智慧;桐城文廟和文和園也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綿延古文氣韻。桐城地靈人杰、文風昌盛,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傳統,素有“文都”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拔謇锶M士,隔河兩狀元”,從古至今,桐城名家輩出。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即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作為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歸聚作家千余人,綿延200余年,向以文章著稱,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美譽。桐城派不僅誕生了方苞、方觀承、陳用光、鄧廷楨、姚瑩、曾國藩、郭嵩燾等朝廷大員,也涌現出郭嵩燾、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歐洲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姚鼐、吳德旋、曾國藩、祁寯藻、張裕釗等人的書法碑帖藝術,與桐城文章交相輝映?!拔囊暂d道”“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義理、考據、辭章”的治學門徑,至今影響深遠。為使人才奮興,桐城派文人還躬身力行辦教育、設館授徒。一時間,“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瑯瑯”。自清末吳汝綸創辦桐城學堂(今桐城中學),境內新學漸興,教澤綿延,代代弘揚不絕。如今,這片碩學鴻儒輩出之地,先后走出了近5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用知識學術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汲取歷史智慧。提到桐城,不能不提六尺巷。據《桐城縣志略》等史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收信后回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埣胰耸招藕蠡砣婚_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從此美名遠揚。“六尺巷”是中華民族“以和為貴”思想的生動寫照,彰顯出“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傳統智慧。如今,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的文化內涵,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以“六尺巷”命名的工作法廣泛用于群眾矛盾調解,在社會播撒下“親無訟、尚和合、崇謙讓”的種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2023年,“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以文化人、潤物無聲,六尺巷的過去與現在,顯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注入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幫助我們凝聚共識,尋求最大“公約數”。
來源:【安徽新聞】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11/19/node_11.html#c106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