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傳承”人文學院青鋒志愿隊“墨韻縈古村,徽風傳上莊”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績溪縣上莊鎮老胡開文墨廠,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制作技藝”專項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觀摩、訪談傳承人、沉浸式制墨體驗等方式,系統記錄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流程與當代創新,探尋傳統技藝在現代化浪潮中的傳承路徑。
“墨錠承載的是文化沉淀”
徽墨以精選馬尾松根枝燒制的松煙為原料,經煉煙、制墨、晾墨、修邊、描金等十余道工序錘煉而成。“墨汁是化工品,墨錠承載的是文化沉淀”,墨廠第八代傳承人,70歲的胡嘉明手持墨錠,向實踐團成員介紹徽墨制作古法技藝。團隊成員觀察到,古法制作不只是流程的復刻,更繼承了古人在徽墨里添加中藥防蛀留香的智慧,將實用與文化精妙融合。
在傳承古法的同時,徽墨制作也在不斷探索創新。過去受限于高溫影響,徽墨端午后便停產,如今技術突破,通過改良膠料、改進煉煙工藝等一系列舉措,實現四季制墨。團隊成員近距離見證匠人將煙灰與膠反復捶打、揉捏成坯,既有對古法的堅守,也藏著現代創新的活力。
“這是機器給不了的溫度”
描金是墨錠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墨錠制作的點睛之筆,要求工匠擁有一雙巧手和十足靜氣。胡嘉明強調,“純手工描金千年未變,這是機器給不了的溫度。”團隊成員現場觀摩了匠人“陰干描金”的絕活,勾勒圖案或為寓意吉祥的花鳥魚蟲,或為蒼勁有力的書法題字。志愿隊隊長、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1)班屈翔親身體驗描金工序后感慨道:“ 看似簡單的勾勒,實則對腕力控制要求極高。描金不僅是技藝,更是耐心與匠心的修行。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不僅需要守住技法,更要傳承匠人骨子里的執著。”
實踐團成員還通過鏡頭記錄下描金匠人指尖飛舞的瞬間,在抖音等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制作技藝”進行宣傳,讓更多人領略非遺之美,助力徽墨制作“破圈”傳播。

“要的是青年人愿意,就不怕傳承不下去”
從“背著樣品跑全國”到“云端直播賣墨錠”,墨廠探索“非遺+互聯網”轉型,依托當地政府電商扶持政策,墨廠線上銷售量逐年攀升,并多次獲得“線上銷售獎勵”。“我們設計十二生肖、卡通聯名等多種款式墨錠,適應市場需要,外貿訂單輻射日韓。”胡嘉明展示新款“連環畫墨”時透露,墨錠線上銷售占比已超70%,年營業額穩步增長。

在市場拓展收獲成效的同時,墨廠的傳承難題也亟待破解。實踐團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墨廠面臨核心匠人年逾五旬,年輕學徒稀缺的困境,現存的“家族聯營+農戶參與”模式雖初見成效,但在傳承體系構建、技能培訓機制等方面仍需完善。“怕字當頭,傳承就難了!”胡嘉明談及傳承現狀時表示,“賣田賣地,賣不掉手藝。只要青年人愿意,就不怕傳承不下去。”
“年輕人愿意學、肯吃苦,手藝才活得了。”據悉,胡嘉明之女胡翠霞作為“非遺手藝人”之一,通過直播展示制墨流程,已吸引數萬名觀眾在線互動,為傳統技藝注入年輕力量。

一方徽墨,凝聚著徽州“崇文重教”的千年文脈。此次調研是團隊考察上莊鎮非遺資源的重要一站,不僅是對“天下墨業在績溪”的實證梳理,更是青年學子對話傳統文化根魂的生動實踐。未來,青鋒志愿隊將繼續深耕徽文化領域,以腳步丈量歷史,用行動守護文化遺產,持續為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動能。(撰稿:宣昕 陶若熙 攝影:丁瑞 編輯:江偉 審核:方蓬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