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自然資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產業、文化、旅游三者有機融合發展?帶著問題,7月8日至7月11日,“青·行知”安慶師范大學青年文化傳媒中心“綠水青山繞宜秀,鄉村振興畫卷展”暑期社會調研團前往安徽省安慶市羅嶺鎮小龍山社區進行實地調研。在這個入選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的美麗鄉村,團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將青春力量注入鄉村振興。
用金融力量提升“一村兩品”經濟效益
三角樹屋、鳥巢房、太空艙……調研團首先來到民宿聚集處考察當地特色民宿產業的發展。這里的民宿千宿百態、萬種風韻,現代化的設計與自然美景相融。金融工程專業2023級(3)班的張佳怡通過分析民宿旅客量大小的變化發現,節假日房間基本上爆滿,工作日較少有旅客入住民宿。對此,她提出,當地民宿可以運用金融工程中的定價模型,根據旅游淡旺季、節假日、周末等不同時段,結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動態調整房價,以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民宿只是“一村兩品”中的一品,那另一品是什么呢?調研團在走訪村民家中時發現,許多村民家中都有罐裝的茶葉,罐子上“龍山云霧”四個大字吸引了團隊成員們的注意,其標簽上寫著原產地是小龍山社區,原來這茶葉是當地自產的品牌,也就是“一村兩品”中的另一品。
茶葉銷售渠道窄、銷售量較小的問題在調研團研究當地茶葉銷售情況后顯露出來,“可以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品牌推廣投入,如開展廣告宣傳、參加茶葉展會等。運用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體,優化產品包裝和營銷策略。”張佳怡根據自身所學金融知識給出建議,此外,還可以引入金融資本,延伸產業鏈,開發茶食品、茶用品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借助供應鏈金融,與上下游企業建立更緊密合作關系,保障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渠道穩定。

用生態力量迸發“一村兩景”活力
奇峰、秀水、神石、幽洞、白玉蘭……巨石山的自然風光多種多樣。小龍山社區背倚重巒疊嶂的小龍山脈,西臨碧波蕩漾的菜子湖,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也為其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巨石山和菜子湖就是“一村兩景”中的兩景。在前往巨石山和菜子湖的馬路邊,有著大量的農作物種植地,調研團就農作物展開調研。
“瓜蔞不僅根系發達能改良土壤,生態效益突出,其市場價值也較高,具備良好的發展潛力。但不足的地方在于社區部分種植地仍采用傳統人工澆灌技術,效率較低,同時面臨著病蟲害的潛在風險。”生物技術專業2023級(2)班的葉子悅提出,瓜蔞根系較發達,有一定耐旱性,地下塊根怕澇,積水超過24小時易腐爛,因此需選擇排水良好的地塊,雨季及時清溝排水。此外,辣椒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整枝打杈可以優化植株生長狀態,讓養分更集中地供給果實,去掉沒用的“雜枝”,讓植株把力氣都用在“結果”上,同時讓生長環境更健康,減少病蟲害,最終實現“多結果、結好果”。

用科技力量傳承“一村兩韻”
低矮的瓦房,彎腰的老人,泥制的陶罐,這是“獅嶺龍窯制陶技藝”的縮影,十幾代人在這里守護著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傳統古老制陶手藝,該手藝于2024年被列為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淘泥、摞泥、拉坯、印坯、捺水……制窯需要十幾個步驟,并且全程都是純手工操作。現在的傳承人大多年紀較長,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傳承該手藝,知道此手藝的人也為數不多。
“我們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參觀者提供虛擬游覽體驗,展示龍窯歷史、燒制工藝等,助力文化傳承。”針對泥窯文化的傳承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班的楊春雨結合自身所學計算機技術提出建議,此外,還可以開發“工匠經驗檢索系統”,新手燒窯時輸入當前窯內狀態,包括原料類型、燒制階段,系統會調出歷史上老工匠處理類似情況的語音記錄、操作視頻和對應數據曲線,像“翻查老師傅筆記”一樣快速獲取參考,讓隱性經驗顯性化,也讓更多的人可以更近距離的感受龍窯文化。

調研團和正在制窯的工人合影
在社區路邊的墻壁上有著五顏六色的墻繪,其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黃梅戲、泥窯、狀元文化。泥窯文化是“一村兩韻”中的一韻,另一韻則是狀元文化。小龍山社區素有“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美譽,清朝狀元龍鯉門的故居就在社區內。美術學專業2023級(1)班的房貴云注意到墻繪的主題性不明確,她認為,墻繪內容要突出故事延展性和趣味解說性,可借助電子屏等設備解說內容,這樣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同時也能讓他們對墻繪的內涵理解得更透徹。

此次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調研,是青年文化傳媒中心團隊在實地走訪小龍山社區建設的現狀、挖掘地方特色非遺文化、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抓手。團隊通過問卷調研與實地觀摩,記錄了小龍山社區的“一村兩品”“一村兩韻”“一村兩景”的發展現狀及前景,把“知”融入行”,每一步都踩實了“知行合一”的成長印記,以實際行動讓青春在服務與奉獻中綻放光彩。(撰稿:徐自宇 攝影:楊京 張佳怡 編輯:江偉 審核:汪洋 趙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