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8日,數理學院“星火皖承,紅色引航”紅色尋跡暑期社會實踐團,以腳步丈量紅色熱土,用心靈聆聽歷史回響,在安慶這片革命沃土上,展開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

尋跡:在歷史長河里觸摸信仰的溫度
實踐團成員來到安慶市圖書館,在泛黃的書頁與電子數據庫間,隊員們如同專注的探索者,細細梳理著紅色記憶的脈絡。通過精心設計的91份問卷,了解當代青年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情況。問卷顯示,超過四分之三(75.82%)的受訪者是通過影視作品如《覺醒年代》等了解革命歷史的,這一數據生動詮釋:紅色基因從未遠離,它正以青春的方式煥發生機。帶著圖書館挖掘的線索與思考,實踐團踏上了紅色地標尋訪之旅。隊員們化身講解員與研學主體,穿梭于安慶深厚的紅色印記之中:在六尺巷青石板上,追尋“禮讓”精神的文化根脈;于獨秀園的蒼松翠柏間,感受陳獨秀先生“行無愧怍心常坦”的錚錚風骨;駐足鄧稼先故居斑駁的磚墻前,凝望“兩彈元勛”用過的舊物,靜默中仿佛聽見戈壁灘上那震徹寰宇的驚雷;而在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的讀書處,那方窄小的書桌,更是讓隊長張劍雄瞬間紅了眼眶:“他們和我們一樣年紀時,已經把生命獻給了信仰。”安慶早期革命活動陳列館等教育基地的參觀,則進一步豐富了隊員們對這片熱土革命歷程的系統認知。

踐行:數字啟迪下的服務與傳承
在整理問卷時,一組數據引發了隊員們的深思:雖然78%的受訪者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紅色歷史,但僅有29.67%的人參與過線下講座活動。這說明紅色教育需要更多沉浸式體驗。這份思考首先在程家墩社區化為溫情實踐。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實踐團一行六人來到程家墩社區,開展敬老關懷主題實踐活動。隊員們分成兩組,帶著鮮花與敬意,分別走訪慰問了社區老黨員和獨居老人。 活動中,隊員們與老黨員促膝長談,聆聽他們講述革命年代的崢嶸往事;與獨居老人聊聊家長里短,兒孫近況,關心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和身體情況。社區內,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組織的義務理發、健康檢測等便民服務同步開展,為居民提供便利。老人們對隊員們的到來倍感親切,熱情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通過親身參與社區服務與深入傾聽老人們的講述,抽象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隊員們心中變得無比鮮活而具體。一位隊員表示:“在建黨節參與這樣特殊的實踐意義非凡。老黨員們的經歷、社區細致入微的服務,還有老人長輩們真摯的關懷,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蘊含在這些平凡溫暖的日常點滴之中。”

為了將紅色歷史與優良傳統的種子播撒到更年輕的群體中,實踐團將目光投向了秦潭湖社區的孩子們。在那里,隊員們轉換思路,精心準備了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和圖文并茂的PPT,向小朋友們講述了蘊含謙和禮讓美德的“六尺巷”故事,以及革命先驅陳獨秀、愛國科學家鄧稼先的感人事跡。為了讓歷史故事更貼近童心,隊員們還設置了互動問答環節,并用小零食作為獎勵,激發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此次社區之行,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具體行動,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悟初心使命,不僅增進了對基層社區治理和敬老愛老傳統的認識,也探索了面向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和傳統文化啟蒙的有效形式。
此次“星火皖承,紅色引航”實踐活動,生動展現了數理學子在基層沃土上的躬身實踐。從書海鉤沉到地標尋訪,從服務社區到育苗童心,實踐團成員用行動詮釋了青春擔當。他們系統梳理安慶紅色根脈,在“尋跡-深研-服務-傳承”的立體探索中,走出了一條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有效路徑——在沉浸體驗中筑牢信仰根基,于代際對話中汲取奮進力量,用實干奉獻踐行初心使命。這簇躍動的青春“星火”,正以其熾熱的赤子之心與篤行步伐,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青春動能,發出了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血脈、矢志強國復興的青春宣言。(撰稿:張依然 張劍雄 陳潔妤 李薇薇 攝影:陳潔妤 朱文妍 編輯:江偉 審核:彭芳珍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