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文學院“‘藍’途筑夢,‘莓’好相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赴安慶市懷寧縣公嶺鎮幸福海岸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社會實踐,在藍莓采摘、裝運、分揀等環節中扎根基層,助力鄉村經濟發展,探尋鄉村產業振興與發展之路。
田間研學:解碼藍莓采摘的“精準法則”
實踐隊員深入藍莓種植園開展實地調研,觀摩藍莓標準化采摘流程,了解藍莓采摘的核心要求。基地負責人程和平強調,保證藍莓新鮮度和品質的關鍵在于精準的采摘時機和規范手法:挑選色澤飽滿的成熟果,采摘時動作要穩、準、輕。在體驗采摘環節,基地員工化身“師傅”,手把手傳授實踐隊員藍莓篩選與采摘技巧。
實踐中,團隊還結合專業優勢為當地藍莓產業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即將采摘技巧提煉為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助力游客快速掌握采摘要領;適時舉辦采摘挑戰賽,以趣味形式引導游客參與采摘,擴容文旅活動新場景。
車間探秘:雙軌品控里的“品質密碼”
實踐團隊成員在基地負責人的帶領下,走進基地分揀車間。團隊了解到基地目前正采用“智能分選+人工質檢”雙軌模式進行分揀,即依托智能系統完成檢測,對初采藍莓鮮果及時進行冷凍鎖鮮,再由人工按照大小、色澤、品質等指標對凍果進行二次品控。隊員們走進車間,手持卡尺逐顆測量果徑,將不符合標準的果實歸入次級品分類;借助強光臺燈仔細檢查凍果表皮,挑出殘次果;對照色澤分級卡,將凍果按深紅、淺紫、偏青等色階歸類,以人工篩查彌補智能分選的細微疏漏,助力果品標準化出廠。
結合分揀數據,團隊發現藍莓果實大小差異明顯、中等果占比偏低,這一現象折射出藍莓種植環節在品種優化和技術調控上仍有提升空間。“不妨嘗試為不同規格的果實賦予文化價值,讓每顆藍莓都找到合適的‘表達’,為消費者提供多樣文化消費場景。”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6)班汪洪英經過思考后提出。

銀發力量:民生溫度里的“振興答卷”
穿梭在基地的田間地頭與分揀車間,實踐隊員們注意到老年勞動力占比高。帶著這份觀察,隊員們主動與基地負責人深入交流,詳細了解鄉村老年群體的就業現狀。基地負責人解釋,鄉村老年人口基數較大,就業需求迫切,基地為老年群體提供適配型崗位,也有效盤活了鄉村人力資源。
實踐隊員主動走近老年員工,聽他們講述鄉村生活的變化,一名分揀員工表示,在基地工作既能賺錢補貼家用,又能和老伙計們搭伴聊天,日子越過越有盼頭。“這些活躍在田間車間的老年勞動力,不僅是產業發展的參與者,更是承載鄉村記憶的‘活態文庫’。”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6)班陳玉婷道出了實踐隊對“銀發力量”的深刻認知。
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不僅成為產業品控的“助力者”,更化身為民生服務的“暖心人”。實踐團將繼續帶著專業敏感,在調研中挖掘鄉村產業特色,在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貢獻智慧與力量。(撰稿:楊南柯 李佳慧 司佳寧 攝影:胡雨欣 張春萍 編輯:田夢甜 審核:方蓬 趙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