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理學院物理學專業2023級鄧稼先班蘇雨果同學以第一作者撰寫的論文《The impact of morphological quenching mechanisms on star formation activity at 0.2<z<1.2 in the COSMOS Field》被SCI期刊《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線發表。該期刊影響因子5.4,JCR一區,中科院二區。本論文是在數理學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方官文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的指導下完成,安慶師范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通訊作者為蘇雨果學業導師方官文研究員和陸詩瑩博士。

星系的形態抑制作用可以影響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動,這篇學術論文基于機器學習的星系形態分類結果,利用COSMOS場巡天數據,篩選綠谷星系樣本,展開對早/晚型盤星系的形態與恒星形成活動聯系的研究。該研究發現,早型盤星系相對晚型盤星系具有更加致密的形態,恒星形成活動更受到抑制,暗示形態對恒星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且定量的形態抑制效率為Qmor>0.15。形態抑制作用的探索研究為星系形成和演化提供可能演化圖景。
數理學院高度重視卓越拔尖人才培養,通過實施學業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等培養模式,提供卓越師資力量和科研平臺。同時,學院將不斷優化創新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激發學生科研熱情和提升學術素養,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撰稿:陸詩瑩、徐駿;審核: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