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實踐活動能豐富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儲備,培養生態環保意識。”科普小老師、生物科學專業2023(2)班楊紫晴介紹道。7月19日,生命科學學院“微熠”團隊師生走進天柱山研學基地,開展了一場集微生物探秘、生態瓶動手實踐與自然觀察于一體的“三下鄉”科普實踐活動。
探索微生物世界 從“手印”到“顯微鏡”的科學啟蒙
“小朋友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勤洗手嗎?”“我知道,因為手上有臟東西。”剛到適學年齡的孩子通常難以理解枯燥的理論知識,針對這一情況,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黃祝通過“細菌手印”實驗帶領孩子們親身觀察手上的微生物,將未洗的手按在培養基上,記錄幾天后的菌群的生長情況,讓孩子們認識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細菌的存在,明白“七步洗手法”的重要性。

取鏡安放、對光、調焦……在“顯微鏡的使用”課程上,在團隊成員、生物科學類專業2024(1)班吳瑩瑩的指導下,孩子們親手操作顯微鏡,透過鏡頭觀察微生物的微觀形態,解鎖“微觀世界的鑰匙”。吳瑩瑩表示,透過鏡頭,孩子們看到的不僅是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更是對科學的熱愛和向往。
化身“設計師” 從 “生態藝術”中收獲成長
微生物也能用來作畫?與嚴謹的實踐操作不同,“微生物藝術畫”活動將科學與美學巧妙融合,孩子們以培養基為“畫板”,用接種環蘸取能釋放不同色素的微生物,用青霉菌“畫”出青色線條,膠紅酵母“點”出橙紅斑點,創作專屬的“微生物畫作”。指導孩子們操作的同時,楊紫晴將亞歷山大?弗萊明與最早微生物畫的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微生物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對象,還能成為藝術創作的‘顏料’,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并不遙遠。”

聚焦動手實踐,“生態瓶 DIY 制作”活動讓孩子們化身“小小生態設計師”。“植物給魚蝦提供食物和氧氣,魚蝦的排泄物被細菌和螺分解成養分,又能被植物吸收——這就是生態系統循環的奧秘!”生命科學學院教師潘揚向孩子們一一講解了大自然生態循環的奧秘。在團隊成員的幫助下,孩子們將石礫、水生植物、小型魚蝦、硝化細菌依次放入玻璃瓶,再加入裝飾小擺件,構建起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態系統。“孩子們非常有創造力,他們設計的生態瓶都非常美觀且有趣。”潘揚補充道,通過親手制作生態瓶,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還培養了觀察力和耐心,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生態的濃厚興趣。

走進自然課堂 從“觀鳥”到“生態”的深度探索
“觀鳥:走進自然之門”課程上,孩子們坐姿端正,抬頭挺胸,目光緊緊追隨著講解教師。“麻雀獨特的身體構造讓它們能夠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潘揚以孩子們熟悉的麻雀為切入點,結合麻雀的羽毛結構、喙部形態等,引出鳥類“流線型身體利于飛行”“中空骨骼減輕重量”等獨特身體構造潘揚表示,以孩子們熟悉的物種為切入點進行講解,能讓孩子們更輕松地理解相對專業的生物學知識,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我們怎么才能在樹林里更快地發現小鳥呀?”“用望遠鏡看鳥的時候,怎么才能看清楚它們的樣子呢?”“看到鳥類后我們怎么識別它們呢?”……在“科學觀鳥”課堂上,孩子們積極舉手提問。實踐團成員表示,科學觀鳥不只是教找鳥、看鳥,而是讓他們學會主動提問、主動探究,在觀察鳥類的過程中,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喚醒守護自然的責任感。課程結束后,孩子們在老師和團隊成員的帶領下學習使用望遠鏡觀察周邊鳥類,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戶外實踐。

此次活動通過“微觀探秘——動手實踐——自然觀察”的遞進式設計,讓科學知識走出課本,讓生態理念融入心田。未來團隊將繼續依托專業優勢,開展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科普活動,讓青少年在親近科學、擁抱自然的過程中,成長為熱愛科學、守護生態的“小小踐行者”。(撰稿:學生記者 鄒紫奕 馬士蕊 攝影:楊紫晴 編輯:田夢甜 審核:張萬茂 趙麗麗)